未来简史 - 读后感
未来简史作者以过去的经验, 洞悉未来的事件, 属管中窥豹, 虽然可见一斑, 必然无法全面, 十分精彩, 八分猜测, 七分想象, 还有一点自圆其说.这样具有时代限制的书肯定不可能被奉为经典, 更不能迷信里面的内容咯, 咯咯, 只是给你茶余饭后, 如厕坐车时开开的脑洞罢了.在作者观点中的人工智能与我们认识的人工智能也并不是一码子事, 更是人类当下完全没有触及一丁点的那个领域, 大家读过笑过且过.
当我读了第一章时, 对这本书的感觉便是, 小心我过时的三观能否接受这么大的脑洞…
读完之后, 你很容易就能发现, 这本书改变了你对人生的态度, 和未来的期待(刷三观).细思极恐怖的同时拌着巨大的期待, 感觉就像在深海玻璃餐厅里吃着法国大餐, 担心那层玻璃随时被外面的鲨鱼撞开, 又不忍心放弃眼前的牛排.人类为何与众不同?人类生存的意义何在?人类在三十年后将会怎样, 拥有什么, 又在追求什么?这些实在是令人着迷的问题, 所以这盘深海牛排我吃定了.
起笔写读后感第五次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发现我想记录的全是作者的观点, 我得承认作者分析问题所在的高度超出我不是一个级别, 除了少部分相交认可的观念, 其余全是吸取新兴观念, 感慨自己还算不算是一个年轻人, 跟不跟得上这个社会….
那就复述作者的几个观点吧~
人类社会, 利用许多意义的网, 控制网罗大群体的行为, 大部分人认为房子值钱, 房子才会值钱, 大部分人认可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有效, 人民币才能持续流通.
一方面若需要融入社会就必须认可普遍的核心价值观, 华尔街的交易员以能在摩根大楼里做交易为荣, 大家凑足本金, 在大楼上赢得一席之地(乱讲的);中国北京的居民以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为荣, 那么总有家长贷款买房, 陪读;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年轻人以自由主义为核心价值观, 那么他们狂欢享乐, 旅行寻找刺激.人作为群体动物, 需要社交的认可, 需要面对舆论的压力.而语言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功能是用来八卦的, 看看报纸的版面, 微博的头条就知道…
另一方面我们都有情怀, 可能都希望自己能与世无争, 能随心所欲的做事;但是直至如今, 只有极少数人的一意孤行能够被后人认可.我也有情怀, 但是一个小孩谈谈理想, 大家觉得你有想法, 如果是一个工作了五六年的小伙子谈理想, 总是有人会劝你醒醒吧, 面对现实吧~~
正因为这些无形的大网, 人类不断的前进, 在科学, 制度, 教育, 军事方面不断的你追我赶, 向前发展.但也正因为那些梦想家, 人类有机会出现变革, 我相信第一个用火的人一定是一个异类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疯子, 第一个想飞的肯定不正常, 第一个提出互联网商务的一定是一个白日梦想家.
当文化, 商贸全球化进展到现今这个程度的时候, 随着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不断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世界上出现了各式各样不同的网, 有包含主流核心价值观, 也有小群体非主流的网.这些网仿佛都能很快的被人们所接受.只要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声音, 都将被人所尊重.这就是人文主义, 与中国前几年习大大所提出的”以人为本”, 如出一辙.斯以为, 这种价值观将很快, 甚至已经席卷中国主流价值观, 这也是西方国家当下最为流行的思潮.Ta强调作为独立个人的人生体验, 那些独一无二的体验就是你人生的意义.
那天被我爸, 建议一起看了一部刘晓庆姜文的电影<芙蓉镇>, 大概讲的是一位有着自己的小目标开豆腐花点的女老板被红卫兵批斗的故事.那个年代人们很在意你在想什么, 很在意你想的东西是否跟组织相符合, 你若想过的潇洒一点, 努力利用技能赚些小钱, 就很可能被划分派系.芙蓉镇>
但是现在, 一个年轻刚毕业的小伙, 说世界那么大, 我想出去走走, 做一个游学者;又或者有人毫不避讳的提出, 我要赚钱, 开跑车, 能炫耀自己的财富是一种享受.更有甚者支持同性恋, 甚至自己就是同性恋(举例而已…), 在这些情况下, 上一辈能说啥呢, 同辈人肯定不仅仅是认可, 还肯定会尊重每个人的想法和目标.李安导演的<喜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无奈的故事, 美国生活的小伙子是一个同性恋, 直男癌的老爸来美国逼婚, 他只好假办一场喜宴, 父亲最后在机场安检时无奈的举起双手, 做投降状~喜宴>
社会开放的一个体现便是包容性, 很显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不到认可所有人的想法, 但是学会尊重每个人的思维价值观, 和学会聆听自己的想法和站定自己的立场是我们在人文主义思潮下必须学习的一项”技能”, 否则你会在攀比, 无奈, 摇摆, 犹豫中徘徊不前.这样包容的社会大背景下, 容不下各式各样的价值观的人一定也很难融入大杂烩的社会.
人文主义最大的作用是赋予我们人生的意义, 斯以为中国教育最大的两个误区便是接受主义和精英教育.我的感觉, 自己在大学毕业之前, 自己存在的意义全是父母给予的, 几乎所有的选择都是父母做的, 成功与否的评判也全是父母给予的.父母觉得对就是对, 父母觉得失败, 就是失败.我的努力目标就是他们的认可.他们给的标准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简单的说我就是小朴槿惠, 小傀儡一个.
精英教育告诉我们, 你要么做一个精英, 要么就是耽误了你一生…我妈跟我说, “我觉得生一个孩子压力很大, 没把Ta培养成材, 实在是耽误Ta的一生”.我呵呵呵笑而不语…现在我有理论知识能反驳她道:孩子选择什么道路跟你没太多关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你必须尊重Ta, 而不是替他做.如果你的孩子想做什么, 你得教他如何聆听自己的声音, 寻找出Ta真正喜欢的, 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告诉Ta, Ta应该做什么.
人文主义在当下赋予我们人生的意义, 那么未来呢?
要知道未来人类的意义何在, 我们必须先更加了解我们自己.人这个英文单词是individual, 是不可(in)分割(divide)的复合词, 意思是, 人, 是以独立的个体所被认识.但是在计算机眼里, 生物本身就是意识算法跟非意识部分的结合.
你以为你喜欢这条裙子, 但是当淡紫色出现在米兰时装周的T台上时, 算法就能告诉您五个月后, 中国福建厦门, 会有25000条淡紫色裙子被人选购, 而ZARA要做的就是根据生物算法的规律, 根据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根据国际商品周期, 计算出自己要生产运输多少条淡紫色的裙子到SM分店.不是你选择的淡紫色裙子, 而是算法决定了你会选择.这是无意识算法, 根据大数据计算出的决策.
但是人类是有意识的个体, 意识更多的意思指的是你的喜好, 情绪, 感性, 无法控制的部分, 机器是无法计算估计一个人是否额外讨厌淡紫色, 从而绝不购买淡紫色的裙子.有或者某个山村里的人自打出生, 就没有任何理由的讨厌淡紫色也说不定.
在机器人取代人类大部分工作的时候, 没有人类的潜在的意识又何妨?在日常工作中, 不稳定的情绪, 个人的喜好, 情感瓜葛, 反而是导致工作失误的大部分原因;假设在一个交通系统里, 全都使用谷歌无人驾驶汽车, 那么我相信谷歌一定能做到十年零事故, 但是如果在这个系统里加入一个人类司机, 这个零事故的包票就拿不准了, 司机会困, 会有各方面的烦恼, 会走神, 这些都是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在这个系统里, 我们会感觉这个人类司机真多余.不单单技术工种, 文职工种, 甚至是决策层的许多管理者都要被计算机所取代.
到那个时候, 人类的生产力被解放出来, 每天要做的就是少部分人做科研, 少部分人不停的优化算法.其余大部分多余的人, 一定有新的事情在做, 但是现在我们都无法想象, 到那个时候那些多余的人类究竟意义何在, 我只能大概猜测, 我们的人生, 一定与情感, 情绪, 感性, 喜好这一部分有密切的关系.
恐怖吗?恐怖…向往吗?向往…
不妨脑洞一下未来将会出现哪些问题? 1, 资源分配极不合理: 绝大部分的财富, 掌握在少部分算法精英手中, 机器人产出的剩余价值, 与大部分”多余”的人类并没直接关系. 2, 权利高度集中与少部分控制算法的人收中, 由于大部分政策是经过人工智能计算, 全世界的政治形态逐渐向集权形式靠拢, 即使是西方强调个体的自由主义国家, 大部分”多余”的人也开始主动放弃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只要政府提供优良的社会保障, 公共设施.原因是即便是大家选举出来的人, 也很可能是潜在极左极右. 3, 就业形式与当今也截然不同, 是的, 公司前台, 卡车司机, 公务员, 这些职业基本都会被计算机所取代, 不过如果工业革命没有让大部分人失业, 未来无论是精英还是”多余”的人类都一定不会每天无聊的没事干, 很可能那些需要创造力的职业将很快崛起, 比如虚拟世界构架师这样的职业很可能是吃香的.许多艺术家, 足球运动员, 演员, 一定还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瞎扯了那么多, 不知道大家都是什么样的想法, 不如到我的公众号给我留言吧!
[乐为不联想]